激荡海事二十年
1998年5月,我正式从海军潜艇部队退役,同年12月转业来到了当时还称作芜湖监督站的监督31号艇,正式成为艇上的一员,自此也掀开了人生新的一页。二十年的时光,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白驹过隙,但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却有着“敢把日月换新天”般的巨大变化。我亲历了芜湖海事对机构、装备、名称等大大小小的变革,见证了皖江航运从开发不足到高速腾飞的进程,真切感受到新中国逐步走向复兴的磅礴伟力。
从“小米加步枪”到“千里眼”“顺风耳”
上世纪90年代的海事监管设施设备相对比较匮乏和落后,全局只有几艘艇,以我当时所在的监督31号艇为例,长度小,人少,管辖的范围也短,现代监管设备更是无从谈起,处罚文书都是手写,一线执法仅凭一双眼睛,工作条件非常艰苦,监管手段也很有限。如今,仅我所在的滨江执法大队就有3艘海巡艇,其中海巡1204的长度达到40米,同时配备了诸如电子巡航平台、船视频监控系统(CCTV)、甚高频(VHF)、沿江沿海地理信息系统(G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车船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实时气象信息系统(WIS)等为融合的24小时全天候立体化监管模式。科技创新为我们现场监管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在绵延26公里的大队管段内,每天巡航5小时30公里得到有效保障,彻底改变了过去只能靠一条小艇“开到哪里,才能管到哪里”的落后局面。
从“无桥可过”到“双龙”横卧
1998年我刚到单位时,长江芜湖段江面上还没有一座长江大桥,甚至整个安徽段只有一座1995年刚建成的铜陵长江大桥,两岸百姓出行只能依靠渡船。2019年4月26日,随着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最后一节钢梁在指定位置的顺利安放,迎来了大桥正式“合龙”的历史时刻。如今,仅我们滨江执法大队辖区就有跨江长江大桥两座,“天堑”变成通途,老百姓的出行愈发的便捷、高效。作为整个商合杭大桥吊梁维护工程的亲历者,我既深刻感受到时代的脚步在加快,又惊叹于“中国速度”的迅猛,更为能服务这一项国家重点工程而自豪。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是世界首座高低矮塔公铁两用斜拉桥,作为“华东第二高铁通道”商丘至合肥、杭州铁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为集客运专线、城市轨道交通与市政道路于一体的重大基础设施,它的建造难度高于之前的芜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但是从沉井基础爆破到钢围堰下水再到桥梁吊装架设,建造的时间却与前者相差无几。在保障大桥施工的1376个日夜,我和我的同事们,穿梭于大队、商合杭大桥、城南过江隧道施工区,疏导船流,纠正违规船舶,摸索中形成了现场驻守“五字工作法”——“看现场、听高频、发警告、纠违章、控秩序”,实现了商合杭大桥施工期“零事故、零封航、无污染、无碍航”的目标。
从“服务相对滞后”到“精准服务”
上世纪90年代起,长江航运市场不断向好发展,芜湖港吞吐量从千万吨起成倍增长,港口及航运企业的安全教育、海事业务办理、维护需求等急剧增长,但我们海事的服务能力还显得有些滞后。于是我们紧跟时代、问计市场、靠前服务,快速适应航运经济需求,2011年起,芜湖新联船厂建造了11艘皖江有史以来最大的82000吨海船。11艘船下水就有11次拖带维护,这是安徽航运史上规模最大、体量最大、数量最大的维护任务,也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在芜湖海事局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认真研究和周密部署下,仅我们的维护方案就几易其稿,对通过水域的风险进行多次摸排演练,在历时两年多的11次维护任务中,同事们每次都是凌晨4点多到达指定位置,一路经过分段封航,设立警戒线,发布航行通告,奋战5个多小时,直到护送交界水域,未发生一起事故险情,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好评。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二十年激荡海事生涯,二十年见证国富民强。新时代,我们重整戎装再出发,再创一个辉煌指日可待!
"," 分享是一种美徳,欢迎转发给需要的人!长江船运网www.cjcyw.com 微信公众号:cjcyw6 客服微信:1475516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