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调查獐子岛造假放大招:卫星定位船只、分析百万条航行数据
6月24日,据证监会网站消息,近日,证监会依法对獐子岛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作出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决定,对獐子岛公司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15名责任人员处以3万元至30万元不等罚款,对4名主要责任人采取5年至终身市场禁入。
同时,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昨晚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收到大连中级法院《刑事判决书》。公告表示,经大连中级法院审理,判决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犯内幕交易罪,判处罚金1200万元,追缴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非法所得1131.6万元。
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提出辞职申请
证监会表示,獐子岛公司在2014年、2015年已连续两年亏损的情况下,客观上利用海底库存及采捕情况难发现、难调查、难核实的特点,不以实际采捕海域为依据进行成本结转,导致财务报告严重失真,2016年通过少记录成本、营业外支出的方法将利润由亏损披露为盈利,2017年将以前年度已采捕海域列入核销海域或减值海域,夸大亏损幅度。
此外,该公司还涉及《年终盘点报告》和《核销公告》披露不真实、秋测披露不真实、不及时披露业绩变化情况等多项违法事实,违法情节特别严重,严重扰乱证券市场秩序、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记者注意到,獐子岛6月24日晚间公告称,该公司董事会于近日收到公司董事长、总裁吴厚刚,海外贸易业务群执行总裁勾荣,证券事务代表张霖辞职的申请。
利用卫星来破案科技执法显威力
处罚出炉,市场叫好,但叫好之余,市场也关注到了此次耗时两年多的调查的确不易。
据悉,獐子岛属于海洋水产养殖业,虾夷扇贝库存难以肉眼观测、采捕作业海域难以事后追溯,这导致公司的造假手法极为隐蔽。对其查证又涉及对数十米海洋深处数百万亩海域水产品底播经过、捕捞情况的客观查证,追溯难度前所未有。
然而,即使再隐蔽的造假手法,也无法逃脱高科技查案的恢恢天网。证监会统筹执法力量,走访渔政监督、水产科研等部门寻求专业支持,依托科技执法手段开展全面深入调查,对深海养殖水产品底播、捕捞、运输和销售记录的全过程追溯。
由于獐子岛公司每月虾夷扇贝成本结转的依据为当月捕捞区域,在无逐日采捕区域记录可以核验的情况下,证监会借助卫星定位数据,对公司27条采捕船只数百余万条海上航行定位数据进行分析,委托两家第三方专业机构运用计算机技术还原了采捕船只的真实航行轨迹,复原了公司最近两年真实的采捕海域,进而确定实际采捕面积,并据此认定獐子岛公司成本、营业外支出、利润等存在虚假。
证监会称,其一贯重视科技执法工作,在案件查办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查办了包括信息披露案、操纵市场案、老鼠仓案等多起大案要案,有力地打击了证券市场违法行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证监会稽查执法工作将更加智慧、更加高效、更加精准,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必将无处遁形。
连续上演“扇贝跑路”剧情的獐子岛
獐子岛于2006年在深交所上市,主营业务为水产养殖业、水产加工业、水产贸易业、冷链物流业等,主要产品包括虾夷扇贝、海参、鲍鱼、海螺、海胆。该公司从6年前开始连续上演“扇贝跑路”剧情。2014年10月,獐子岛首次受到海洋牧场灾害,100多万亩虾夷扇贝绝收,前三季业绩由预报盈利转为亏损8亿元。2017年,因“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獐子岛全年业绩由预计盈利变为巨亏7.23亿元。2019年4月,獐子岛称一季度亏损4314万元,理由依然是“底播虾夷扇贝受灾”。
2019年11月,獐子岛又发布公告称,底播虾夷扇贝短时间内“大规模自然死亡”,预计损失2.78亿元。
6月24日收盘,獐子岛报收于3.06元/股,下跌1.29%。